
聯系我們
廣西雙高農機有限公司
地址:南寧市武鳴區伊嶺工業園
電話:0771-6022338
手機: 13507717998-18077132579
網址:www.534756.com
今日頭條號:廣西雙高農機有限公司
微信公眾號:廣西雙高農機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店:廣西雙高農機有限公司
官方淘寶店:雙高農機
目錄
1.甘蔗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規范………………………1
表1 甘蔗聯合收獲作業質量要求………………………6
2.甘蔗寬窄行機械種植作業技術規范……………………7
表1 甘蔗種植機械作業質量要求………………………12
表2 不合格項目分類……………………………………13
3.甘蔗機械聯合收獲作業技術規范………………………14
表1 甘蔗聯合收獲作業質量要求………………………18
4.“雙高”基地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要求……………19
甘蔗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機械化態園(區)的規劃設計、耕整地、聯合種植、中耕管理、聯合收獲及宿根管理環節機械化作業規程及配套的農藝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應用大中型甘蔗生產機械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蔗園(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7997-2008 農藥噴霧機(器)田間操作規程及噴酒質量評定
GB/T29007-2012 甘蔗地深耕、深松機械作業技術規范
NY/T741-2003 深松、耙茬機械作業質量
NY/T1646-2008 甘蔗深耕機械作業質量
JB/T6275-2007 甘蔗收獲機械試驗方法
3、蔗園(區)規劃設計
3.1 選擇地勢平緩、水利資源條件良好、交通便利的蔗區。
3.2 面積連片≥200畝,地塊長≥200m,寬≥25m。
3.3 以機具作業無障礙、連續作業效率高為原則進行土地整治,清除耕層內的石質等障礙物。
3.4 田間道路路面寬≥4m,田間道路路面高出
田面≤5cm。
4、耕整地
4.1 深松
作業條件(拖拉機配套動力除外)、作業路線和作業要求按GB/T29007-2012的相關規定。
作業質量指標按NY/T741-2003的相關規定。
4.2 深耕
作業條件(拖拉機配套動力除外)、作業路線和作業要求按GB/T29007-2012的相關規定。
作業質量指標按NY/T1646-2008的規定。
4.3 碎土粑平
采用拖拉機配套圓盤耙或旋耕機進行橫向、縱向碎土耙平,作業耕深≥25cm。其他作業質量指標按NY/T741-2003的相關規定。
4.4 配套動力
用于深松、深耕、碎土粑平作業的拖拉機配套動力應≥88.2kw。
5、聯合種植
5.1 品種選擇
選用適宜機械化栽培品種,宿根性好、直立抗倒及耐壓、脫葉性好、蔗莖芽體形態可避免機械損傷、成莖率高、適合寬行距栽培的品種。
5.2 種莖準備
5.2.1 選用無病蟲害的健康種莖。
5.2.2 采用段種式聯合種植機播種的可用聯合收割機采收蔗種,蔗種切段長度為25cm~35cm,預砍抽査種芽損傷率≤5%。
5.2.3 采用整稈式聯合種植機播種的,可根據
種植機承載量、地塊行長及下種量,預先將適
量蔗種置于田間便于裝卸處。避免多次裝卸造
成種莖的機械損傷。
5.3 種植行距
5.3.1 等行距種植,行距≥1.2m
5.3.2 寬窄行種植,寬行≥1.2m,窄行30cm-40cm.
5.4 聯合作業
5.4.1 開植溝:深度30cm~50cm。砂質土、重耙平整地塊和旱季開植溝宜深些。
5.4.2施肥施藥:基肥施氮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25%30%,施磷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80%以上,施鉀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25%~30%。使用不需混拌、不易粘結的肥料。顆粒狀肥料含水率≤20%,小結晶粉末狀肥料含水率≤5%。殺蟲劑可以與基肥配合施用。
5.4.3 下種:下種量每畝7000~8000芽。
5.4.4 覆土:厚度5cm~8cm,土質偏砂或土壤顆粒較大,植后旱、寒期較長的可略厚。
5.4.5 鎮壓:配套與播幅寬度相同或略寬的圓柱形鎮壓輥進行壓實,逢雨季淺覆土,可不鎮壓
6、中耕管理
6.1 中耕施肥培土
6.1.1 作業期:在甘蔗分蘗盛期至拔節初期進行,結合甘蔗品種長勢和作業機具條件,以作業時拖拉機底盤及中耕施肥培土機機架不傷蔗梢為原則。
6.1.2 施肥施藥:
——全生育期所需肥料可結合中耕培土全部施用;
——使用的顆粒狀肥料含水率不大于20%,小結晶粉末狀肥料含水率不大于5%
——殺蟲劑可以與肥料配合施用。
6.1.3 培土作業:
——作業使用拖拉機配套犁鏟式或旋耕式中耕施肥培土機,耕層深厚松碎或砂質土也可使用圓盤型式中耕施肥培土機,一般犁鏟入土深度為15cm~35cm;
——等行距種植的蔗地,培土后壟高為8-15cm,應填實蔗叢基部,避免出現U形蔗壟和麒從中部空陷;
——寬窄行種植的蔗地,以壟間松土為主,培土為輔,應填實蔗叢基部,避免出現υ形蔗壟和蔗叢中部空陷。
6.2 噴酒化學藥劑
應使用噴霧機(器)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劑的田間操作規程及噴酒質量評定按GB/T17997-2008的規定。
7、聯合收獲
7.1 作業區要求:盡量選取植期相同、成熟度致、產量水平相當、品種特征基本相近的連片地塊。
7.2 調頭區域要求:田頭應有6m以上轉彎調頭空間,如空間不足應先行收割田頭甘蔗以留出轉彎調頭空間,收割后整平壟溝,便于機具行走。
7.3 清障要求:檢查清理田間石塊等有損機具的雜物和障礙物,填實明暗凹坑深溝,鏟平土包。
7.4 作業要求:
——收獲宜在無雨條件下進行;
——田間轉裝車須由田頭出入,沿行溝行駛,不得橫跨壟溝碾壓蔗蔸;
——收獲甘蔗及時進廠入榨
——收獲作業質量應符合表1的規定,試驗測定方法按JB/T6275-2007的規定。
表1甘蔗聯合收獲作業質量要求
序 號 |
項 目 |
指標 |
|
切段式 |
整科式 |
||
1 |
切割高度合格率,% |
≥95 |
|
2 |
宿根破頭率,% |
≤10 |
|
3 |
蔗段(蔗莖)合格率,% |
≥92.5 |
|
4 |
含雜率,% |
≤10 |
≤5 |
5 |
總損失率,% |
≤10 |
≤7 |
7.5 安全要求:
——禁止在超過產品說明書規定坡度的地塊作業,以免機組傾翻;
——駕駛操作人員均須經技術培訓合格,持證上崗;
——田間輔助人員須穿著醒目安全工作服,與作業機具保持10m以上安全距離;
——收割機行走正前方50m、左右兩側10m內嚴禁無關人員活動,作業區須做好警示標識;
8、宿根管理
8.1 破壟
8.1.1 砍收后15~20天內,天氣晴朗、氣溫回暖時進行破壟作業。
8.1.2 采用拖拉機配套犁鏟式、旋耕式或圓盤式宿根破壟施肥機進行作業
8.1.3 破壟作業耕深為12cm~20cm
8.2施肥培土
8.2.1 使用不需混拌、不易粘結的肥料。
8.2.2 顆粒狀肥料含水率≤20%,小結晶粉末狀肥料含水率≤5%。
8.2.3施肥施藥與培土同時進行,宜于5月底之
前完成。
甘蔗寬窄行機械種植作業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甘蔗寬窄行機械種植作業的術語和定義、作業條件、技術要求、作業質量檢測方法與檢驗規則。
本標準適用于甘蔗寬窄行機械種植作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
件。
DB45/T1119-2014 甘蔗種植機作業質量
3、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術語和定義。
3.1 寬窄行種植
按寬窄相間不同大小的行距種植甘蔗。
3.2 行距
相鄰兩壟甘蔗行中心線間的距離。
3.3 甘蔗寬窄行種植機械
能實現寬窄行種植,并聯合完成開溝、下種施肥、噴藥和覆土等作業的甘蔗種植機械。
4、作業條件
4.1 作業地塊應盡量連片集中,地勢平緩。
4.2 土壤表層以下20cm內碎土率(最長邊〈25mm的土塊比例)>70%,土壤絕對含水率為15%~25%、碎土層深度應符合甘蔗種植深度的要求。
4.3 作業地表應基本平整,無影響作業的石頭
和樹樁等堅硬異物以及明暗凹坑深溝。
5、技術要求
5.1 作業模式
采用大馬力(≥88.24kw)拖拉機配套寬窄行甘蔗聯合種植機械進行作業。
5.2 機具檢查與調整
5.2.1 機具使用前,要按產品使用說明書檢查和調整機械的種植行距、開溝深度、播種密度、施肥量及覆土厚度。
5.2.2 根據農藝要求按不同行距適時調整排肥量,滿足基肥施放要求。
5.3 試驗作業業
機械試運轉后,正式種植前,應在待種植地塊中作業20m~-30m后,檢驗各項作業指標。如達不到要求重新進行相應調整,直至各項指標符合農藝要求后,方可進行正式作業。
5.4 作業技術操作規程
5.4.1 嚴格按機具的操作規程進行作業。
5.4.2 要求肥料施于種子的兩旁或底層,下種均勻,不漏播,不重播。
5.4.3 要保持勻速直線行駛,要使種植行距保持一致。
5.4.4 作業時,要注意觀察蔗種的擺放、施肥、噴藥和覆土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機手停機檢查,排除故障,保證作業質量。
5.4.5 種植完成后,肥料和蔗種不能直接接觸,肥料不能在種子的上方。
5.5 安全事項
5.5.1 作業時,應注意安全,機手與輔助人員隨時保持聯系,以免發生事故。
5.5.2 機組工作時,禁止后退,以免損壞機件。
5.5.3 禁止在超過產品說明書規定坡度的地塊作業,以免機組傾翻。
5.6 農藝要求及配套技術
5.6.1 精選種莖
——選用適宜機械化栽培品種,宿根性好、抗倒茯、脫葉性好、蔗莖芽體形態可避免機械損傷、成莖率高、適合寬行距栽培的品種。
——選用無病蟲害的健康種莖。
——應盡量選用夏植蔗和秋植蔗的全莖作為蔗種
種莖要求新鮮、蔗芽飽滿健壯、發芽勢較強。
5.6.2 種植要求
——溝深度:壟頂至溝底為30cm~50cm,種植深度25cm~30cm;
——寬行行距:≥120cm,窄行行距:30cm~40cm
——畝播種量:下種量每畝7000~8000芽,確保下種均勻;
——蔗種覆土厚度:要求深溝淺埋,覆土厚度為5cm~8cm,覆土后窄行間畦面平實鎮壓:配套與播幅寬度相同或略寬的圓柱形鎮壓輥進行壓實,逢雨季淺覆土,可不鎮壓。
5.6.3 噴除草劑
——通過種植機的噴藥系統噴施除草劑
——每畝用50%的莠去津懸浮劑150g及50%乙草胺乳油50g,兌水50kg~60kg,或其他甘蔗專用除草劑;
——均勻噴施于行溝表土。
5.6.4 施肥:
——使用不需混拌、不易粘結的基肥類型施氮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25%30%,施磷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80%以上,施鉀量占全生育期總量的25%~30%;
——使用的顆粒狀肥料含水率≤20%,小結晶粉末狀肥料含水率≤5%;
——土溫、水分適宜、耕層土壤顆粒較大(>5cm)、土質疏松的地塊以及偏砂質土可選擇緩釋與速效相結合的基肥組成,并適當增加用量
——低溫、陰雨寡照或早期長、黏質土可選擇緩釋與持效相結合的基肥組成,并注意提早中耕補施速效氮肥。
5.6.5 覆膜:
——冬植蔗和早春植蔗一定要覆蓋地膜,以提高土壤溫度,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促進早生快發,保證全苗壯苗;
——覆蓋地膜,要求覆土時把畦面整成龜背形,蓋膜時要拉直薄膜,薄膜要緊貼畦面,兩邊用泥土密封,不露缺口;
——根據行距大小確定地膜寬度,采用窄行距兩倍寬度的地膜把容行全面覆蓋。
6、作業質量
6.1 作業條件符合第4章的規定時,種植作業質量應符合表1的指標
表1甘蔗種植機械作業質量要求
序 號 |
檢測項目 |
質量指標 |
1 |
傷芽率,% |
≤5.0 |
2 |
種植密度(芽/畝) |
7000~8000 |
3 |
種植深度合格率,% |
≥80 |
4 |
覆土厚度合格率,% |
≥80 |
5 |
切口破損率,% |
≤3.0 |
6 |
漏植率,% |
≤5.0 |
7 |
露芽率,% |
≤6.0 |
8 |
種蔗段長度合格率,% |
≥95 |
9 |
行距合格率,% |
≥90 |
10 |
膜邊覆土寬度合格率,% |
≥95 |
11 |
膜邊覆土厚度合格率,% |
≥95 |
6.2 作業條件不符合第4章的規定時,作業質量由服務方和被服務方雙方商定。
7、檢測方法
按《DB45/T 1119-2014甘蔗種植機作業質量》檢測方法進行檢測。
8、檢驗規則
8.1 檢驗項目按甘蔗機槭寬窄行種植作業質量
的影響程度將不合格分為A、B兩類,所列不合格項目分類見表2。
8.2 被檢測的項目凡不符合本標準要求的均為不合格。
表2不合格項目分類
不合格分類項 |
項目 |
||
類 |
項 |
項目名稱 |
質量要求 |
A |
1 |
傷芽率,% |
≤5.0 |
2 |
切白破損率,% |
≤3.0 |
|
3 |
漏植率 |
≤5.0 |
|
4 |
種植密度(芽/畝) |
7000~8000 |
|
5 |
種植深度合格,% |
≥80 |
|
6 |
覆土厚度合格率,% |
≥80 |
|
B |
1 |
種蔗段長度合格率,% |
≥95 |
2 |
露芽率,% |
≤6.0 |
|
3 |
行距合格率, |
≥90 |
|
4 |
膜邊覆土寬度合格率,% |
≥95 |
|
5 |
膜邊覆土厚度合格率,% |
≥95 |
8.3 對A、B項檢驗項目進行逐項檢驗和判定,當A項不合格項目數為0,B項不合格項目數少于1時,判定作業質量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甘蔗機械聯合收獲作業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甘蔗機械聯合收獲作業術語和定義、作業條件、技術要求、作業質量指標檢測方法與檢驗規則等本標準適用于整桿式和切段式甘蔗聯合收割機作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
件。
JB/T 6275-2007 甘蔗收獲機械 試驗方法
3、術語和定義
3.1 行距
相鄰兩壟甘蔗行中心線間的距離。
3.2 合格割茬高度
割茬的高度≤30m
3.3 甘蔗宿根破損
收割后留在蔗壟中的宿根切面開裂超過個蔗節的蔗根及被拔掉的蔗根。
4、作業條件
4.1 睛天,土壤濕度小、地不陷,蔗葉含水率較低。
4.2 選擇合適的行距,一般選擇120cm以上行距進行收割。
4.3 地塊平緩,長度≥200m,寬≥25m,地頭留有適宜機具調頭區域為宜。
4.4 田間無石塊等有損機具的雜物和障礙物,無明顯凹坑、凸坎、深溝和土包。
4.5 蔗行必須經過中耕培土,形成凸起蔗壟,壟高8cm~15cm為宜,且蔗叢中部無空陷
4.6 正式收割前,應用人工預先開行,為田間運輸創造通道。
5、技術要求
5.1 作業機具
切段式甘蔗聯合收割機配套甘蔗田間運輸車進行田間作業,整桿式甘蔗聯合收割機配套裝載機等進行田間作業?根據運輸距離和入榨時間合理配置田間轉裝車和公路運輸車數量,保證連續作業。
5.2 機具檢查與調整
5.2.1 作業前,應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要求對收割機進行檢査、調整,并試運轉,使其達到良好的技術狀態。
5.2.2 收割作業前,要根據收割地塊、培土高度及甘蔗高矮等狀況調整切梢器的高度、割臺高度、扶倒器高度等。
5.3 試割作業
機械試運轉后,正式收獲前,應在有代表性的地塊中試割,調整好參數,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然后才正式開始作業。
5.4 作業操作技術要求
5.4.1 收割機作業時,應當使切割刀盤盡量貼近地面,以減小刀具磨損,減少甘蔗損失,減少甘蔗破損率,減少泥砂污染原料甘蔗,保證宿根萌芽率。
5.4.2 在收割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扶倒器、切割刀盤與地面的高度,以達到最佳效果。
5.4.3 收割機和田間運輸車要沿行溝行駛,避免碾壓甘蔗行;留宿根的甘蔗不宜雨天收獲。
5.4.4 根據收割甘蔗的高度狀況隨時調整切稍器至合適的高度,并按收割方向及時調整切稍刀盤的旋轉方向,確保切掉的甘蔗蔗稍散落在已收割的一側,有利于降低含雜率。
5.4.5 田間如遇甘蔗倒伏,收割機應順倒伏向逐行收割,倒伏嚴重、產量較高、青葉多的地塊,應適當降低行駛速度,調整雜質分離風扇轉速。
5.4.6 田間運輸車須由田頭出入,沿行溝行駛,不得橫跨壟溝碾壓蔗蔸。
5.4.7 作業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收獲質量,若發現收獲質量下降應及時檢查切割刀片和切段刀片是否松動、變鈍、損壞,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
5.4.8 在坡地作業時,收割機組應當從坡的項端進入地塊,自坡的頂端往坡的底端收割,使機組穩定運行,預防機組傾翻。
5.4.9 在坡地調頭時,應當使升運器朝向上坡方向,使收割機保持平衡,預防機組傾翻。
5.5 安全事項
5.5.1 收割機作業時,應注意觀察蔗地內是否有石塊、樹樁等硬物,如有應及時清除干凈以免損壞刀盤。
5.5.2 收割機在工作時,如遇到堵塞需人工清理時,必須停車熄火后再進行清理,確保人身安全。
5.5.3 收割機工作中進行轉彎調頭或田塊轉移時,應將割臺提升至最高,并停止收割部件運轉。
5.5.4 下雨、潮濕天氣不宜進行收割作業,以防機具下陷、卡堵、夾泥。
5.5.5 收割機作業時,嚴禁任何人在收割機前50m內駐留,不得跟隨收割機后或旁邊撿拾掉落的甘蔗,避免發生人身安全事故。
5.5.6 不允許在超過產品說明書規定坡度的地塊上作業或轉移行走,以免機組傾翻。
5.6 農藝要求及配套技術
5.6.1 盡量選取植期相同、成熟度一致、產量水平相當、且品種特征(如脫葉性、抗倒伏性、蔗莖組織松脆度)相近的連片地塊集中作業。
5.6.2 切段收獲的甘蔗應在24小時內進廠壓榨,整桿收獲的甘蔗應在48小時內進廠壓榨。
6、作業質量指標
作業條件符合第4章的規定時,聯合收獲作業質量應符合表1規定。
表1甘蔗聯合收獲作業業質量要求
序 號 |
項目 |
指標 |
|
|
|
切段式 |
整桿式 |
1 |
切割高度合格率,% |
≥95 |
|
2 |
宿根破頭率,% |
≤10 |
|
3 |
蔗段(蔗莖)合格率,% |
≥92.5 |
|
4 |
含雜率,% |
≤10 |
≤5 |
5 |
總損失率,% |
≤10 |
≤7 |
7、檢測方法
按《JBT 6275-2007甘蔗收獲機械試驗方法》進行檢測。
8、檢驗規則
8.1 甘蔗機械聯合收獲作業質量對照表1逐項考核。
8.2 作業質量指標有一項達不到規定值,最終判定作業質量不合格。
“雙高”基地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要求
(一)地塊。
糖料蔗基地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相對連片面積200畝以上(含200畝,下同),單幅地塊長度大于200米、寬度大于25米、坡度13°以下,實行統一種植和經營管理面積在7.5畝以上;單幅地塊長度超過1000米的,原則上以200-500米長度劃分地;塊地內部局部起伏高差應控制在10厘米以內;沒有出露石芽、樹根、水泥墩柱、電桿等影響農業機械作業的障礙物,適于機械作業特別是高效機收作業。
(二)田間道路。
包括田間主干道和工作道路。田間主干道寬度應在4-6米,采用泥結石路面,道路密度不小于30米/公頃;工作道路寬度為3-4米,道路密度要求在40米公頃以上。田間道路必須滿足農機作業地頭回轉及糖料蔗運輸車輛行走要求;路面壓實度應滿足糖料蔗運輸與生產需要,并充分考慮路邊排水需要。
(三)水利。
輸水干管、配水管網工程及噴頭、滴灌帶、滴灌管、微灌帶,水溝、水渠等田間水利設施滿足全程機械化作業需要。
(四)蔗種。
選用高產高糖、宿根性好、抗倒伏、耐壓易剝葉、種莖種芽好、無病害、適合于機收作業的優良品種。
(五)制糖前處理工藝。
應能證切段式糖料蔗在收獲后24小時內加工完畢。卸平和蔗槽改造應滿足切段式糖料蔗機收獲要求。
(六)機耕。
深耕深度30厘米以上,深松深度40厘米以上。
(七)機種。
種植模式應利于機收作業。等行距種植行距為1.2米以上:寬窄行種植,寬行距為1.2米以上,窄行距為0.3-0.4米。開溝深度30-50厘米,種植深度25-30厘米。
(八)機械化中耕培士。
整行培土高度均勻,高度為8-15厘米機械培土時植株損傷率≤8%。
(九)機械化植保。
機械化噴霧作業時,要求將藥水霧化成100-300微米的霧滴,-5確保霧化均勻,黏著性好,彌霧作業時,應利用高速氣流將藥水霧化成75-100微米的霧滴,確保霧滴細小、飄散性好、分布均勻、覆蓋面積大;噴煙或超低(容)量噴霧作業時,應利用高溫氣流使預熱后的煙劑發生熱裂變,形成1-50微米的煙霧,通過高速氣流吹送。
(十)機收
應根據地塊大小和行距選配合適的收獲械開展收獲作業。機收時要求宿根破頭率≤10%:含雜率,切段式≤10%,整稈式≤5%總損失率,切段式≤10%,整桿式≤7%。具體指標由制糖企業、種植業主、機收業主等根據實際商定。
(十ー)宿根管理
機械破壟松蔸、行間深松、蓋膜、施肥施藥和除草時,要求傷蔸率<5%。破壟深度應控制在12-20厘米。